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调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力量,增强审计监督合力”的重要指示精神,贵州省审计厅积极探索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指导监督的新路径,创新建立起以国家审计发现问题为切入点的“倒查”工作机制,对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履职效能进行精准“画像”,有力推动了内部审计归位尽责,显著提升了指导监督工作的整体质效。
前期深研,靶向定位“查什么”
该厅坚持问题导向,在“研”字上下足功夫,确保指导监督工作方向明、目标清。
科学选定对象。基于国家审计发现问题的普遍性与典型性,该厅综合考量系统行业的代表性与影响力,选取了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及其下属两家大型公立医院作为首批指导监督对象,力求“解剖麻雀”、以点带面。
系统梳理问题。对近年来该厅在3家单位审计中发现的百余个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类研判。特别是针对诊疗服务违规收费、大型医疗器械采购不规范、运营管理存在漏洞等高发、频发问题,深挖其背后的体制机制障碍和管理缺陷。
精准形成清单。将梳理出的问题与法律法规所要求的内部审计职能职责进行逐一比对,分析研判哪些属于内部审计“应发现而未发现”或“发现问题不深入、不彻底”的情形。由此,倒查分析出被指导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可能存在的履职缺位、监督盲区和能力短板,并形成针对性强的关注点清单,制定相应的指导监督工作方案。
过程严查,把脉问诊“怎么查”
该厅依据关注点清单,深入一线“把脉问诊”,既查病灶,更挖病根。
查摆问题求“深”。对照清单,深挖彻查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短板弱项,如内部审计未聚焦核心业务与高风险领域、设备采购审计穿透力不足、对下属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监督盲区、主管部门对系统内单位的指导监督流于形式等问题。
剖析危害求“透”。将发现的内部审计履职问题与单位运营管理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贯通分析,向被指导单位的领导班子和管理层深入阐述内部审计监督不到位所导致或诱发的经营风险与廉政风险,使其深刻认识到加强内部审计是促进单位决策科学化、管理规范化、风险防控常态化的重要内生动力。
做实结论求“准”。坚持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在充分听取并认真研究被指导单位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严谨复核,确保最终形成的结论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各方认可,经得起检验。
成果善用,精准施策“怎么改”
该厅在成果运用上力求创新,确保提出的建议能落地、见实效。
反馈形式化繁为“简”。创新采取向被指导监督单位出具《指导监督建议函》的方式,替代传统专项检查报告。建议函直奔主题、直击要害,篇幅精简、问题聚焦,提出的建议点面结合、操作性强,便于被指导单位理解吸收和转化落实。
指导建议突出“分层”。针对不同单位的职能定位,提出差异化指导意见。对省卫生健康委,从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全面领导、抓实全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质效等宏观层面提出体系化建议;对两家医院,则重点围绕保障内部审计独立性、聚焦核心业务风险、提升成果运用水平等具体操作层面提出改进措施。
指导过程嵌入“宣讲”。将政策理论宣讲与现场指导有机结合,利用工作间隙,向被指导单位领导及内审人员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着重讲解内部审计在外包业务质量控制、下属单位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等薄弱环节的重点要求,有效增强了单位主动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以审代训,辐射带动“育人才”
为实现指导监督成效最大化,该厅从其他公立医院中选派两名内部审计骨干加人指导监督工作组。通过组织集中学习、全程参与现场工作、主笔撰写建议函初稿等方式,在实战中锻炼提升参训人员“能查、能说、能写”的综合能力。
同时,参训人员通过对比标杆、查找差距,理清自身所在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改进方向和思路,将学到的经验和方法带回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有效实现了审计机关指导监督成果的溢出和辐射效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