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服务热线:0851-12345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 “十五五” 发展规划制定思路
打印本页 字号:

一、引言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国家不断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内部监督的重要力量,对于保障组织合规运营、防范风险、提升价值具有关键作用。随着国家 “十五五” 规划的逐步推进,内部审计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依据国家政策走向,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以更好地服务于组织发展,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及后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 “四个自信”、做到 “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推动组织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依法全面履行内部审计监督职责。致力于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组织治理中的独特作用,为组织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监督保障 。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内部审计计划制定、项目实施、结果报告、整改落实等全过程。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从政治高度审视审计发现的问题,确保内部审计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二)坚持服务大局

紧密围绕国家宏观政策和组织战略目标,找准内部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积极关注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在组织内的贯彻落实情况,如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推动组织资源合理配置,助力组织在服务国家大局中实现自身发展。

(三)坚持依法审计

全面遵循宪法、审计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忠实履行内部审计监督职责。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严格依照法定职责、权限和程序开展审计工作,做到审计行为合法合规,审计结论客观公正,维护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四)坚持风险导向

以防范组织各类风险为出发点,关注组织运营中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高风险事项。运用风险评估工具和方法,科学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频率,提前预警风险,提出针对性的风险防控建议,保障组织稳健运营。

(五)坚持创新发展

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组织管理新要求,不断创新内部审计理念、技术方法和工作模式。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审计效率和质量。探索开展数字化审计、远程审计等新型审计方式,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

四、主要目标


(一)完善内部审计体制机制

进一步加强组织内部对审计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审计委员会或类似领导机构,明确其职责权限和议事规则。完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优化人员配置,保障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独立、有效地履行职责。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和流程,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

(二)实现审计监督全面覆盖

拓展内部审计监督领域,不仅要关注财务收支、经济活动,还要将审计范围延伸至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战略执行、社会责任履行等方面。加强对组织所属单位、分支机构以及重大项目、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消除监督盲区。合理运用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审计监督的时效性和覆盖面。

(三)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和效能

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建立完善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从审计项目立项、审计方案编制、审计证据收集、审计报告撰写到审计整改跟踪等各个环节,严格把控质量。积极推进研究型审计,深入分析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审计建议,提升审计成果运用水平,切实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

(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审计队伍

加大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力度,定期组织开展政治理论、业务知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鼓励审计人员参加专业资格考试,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培养等方式,打造一支既精通审计业务,又熟悉组织运营管理、信息技术等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

五、重点任务


(一)政策落实跟踪审计

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在组织内的贯彻落实情况开展跟踪审计。重点关注组织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绿色发展、参与 “一带一路” 建设、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工作进展和成效。及时揭示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改进建议,确保国家政策在组织内落地生根 。例如,对于参与乡村振兴相关项目的组织,审计人员要审查项目资金的使用是否合规、项目实施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真正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等。

(二)预算执行与财务收支审计

加强对组织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和决算的全过程审计监督。审查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关注是否存在超预算、无预算支出等问题。强化对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审计,重点审查收入是否足额入账、支出是否合规、成本费用核算是否准确等。通过审计,促进组织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经济责任审计

深化对组织内部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明确审计内容和评价标准。重点审计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的经济决策、经济管理、廉政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加强审计结果运用,将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促进领导干部依法履职、廉洁从政。

(四)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审计

定期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对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查找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促进组织完善内部控制体系,防范经营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审计,对组织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监测,审查风险管理策略的制定和执行情况,推动组织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五)绩效审计

积极开展绩效审计,关注组织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使用效益。对组织的重大投资项目、专项业务活动等进行绩效评价,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提高绩效的建议和措施,促进组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体绩效水平。

(六)审计整改与成果运用

建立健全审计整改工作机制,明确整改责任主体和整改要求,加强对审计整改情况的跟踪检查。对整改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进行问责。加强审计成果运用,及时将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反馈给组织管理层和相关部门,推动组织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堵塞漏洞。定期对审计成果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审计信息,为组织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组织管理层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定期听取内部审计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审计委员会或类似领导机构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指导内部审计机构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审计重点,推动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

(二)强化制度建设

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制定和修订内部审计工作章程、审计项目管理办法、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内部审计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有序,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

加大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建立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审计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分析利用,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加强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提升审计人员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

(四)加强协作与交流

加强内部审计机构与组织内部其他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信息共享、协同工作机制。积极与外部审计机构、同行业组织开展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的审计理念、技术方法和工作经验,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水平。

七、结语


制定内部审计 “十五五” 发展规划是适应国家政策导向和组织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通过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并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能够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组织治理中的监督、评价和服务职能。在实施规划过程中,还需根据国家政策调整和组织实际情况,及时对规划进行优化和完善,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组织在 “十五五” 期间的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