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承担着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职责,其内部审计在规范经济行为、防范运营风险和提升治理效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公立医院审计整改环节普遍存在重问题发现、轻整改落实现象。笔者认为,可以在公立医院审计中应用内部控制理论,依据该理论对医院的各项经济活动和管理流程进行审查和评价,有助于解决当前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以适应市场竞争和自身发展的需求。
强化整改责任落实,建立整改责任制。明确整改责任主体,成立由院领导牵头的审计整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职能科室的职责,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责任部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整改清单,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解,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整改期限和整改措施,确保整改工作有序推进。强化责任追究,将整改情况纳入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增强整改的严肃性和执行力。
制定科学合理的整改方案,提高整改可操作性。深入分析问题根源,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专题研究,从管理、制度、流程等多个层面分析问题成因。制定具体可行的整改措施,将整改方案细化到具体操作层面。引入专家论证机制,对于涉及复杂问题的整改措施,可邀请行业专家或第三方机构参与论证,确保整改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加强整改过程监督,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建立整改台账,明确整改需求,确定整改台账的格式和内容,并指定专人负责,跟踪整改进度,定期向管理层汇报整改情况。整改期限结束后,组织专项检查,评估整改效果,对未完成整改的问题进行督办,确保整改到位。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监督,借助医院信息系统、财务管理软件等工具,对整改过程进行动态监控,提高整改效率。
健全长效机制,防止问题反弹。完善内控制度,针对审计发现的共性问题,修订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从源头上堵塞漏洞。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升内审人员的专业能力及素养,使其能够及时发现和预警风险,推动审计整改向事前预防转变。推动业财融合,加强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协作,确保财务管理与业务运行相匹配,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管理漏洞。聘请专业机构对整改效果进行评估,客观反映整改成效,并提出进一步优化建议。
提升公立医院审计整改效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医院管理层高度重视、各部门协同配合、内外部监督共同发力。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进,公立医院应进一步强化审计整改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建设,考虑不同地区财政保障能力的差异性,提升审计整改效果,推动将内控建设纳入公立医院等级评审指标,以审计监督助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作者:王娟,单位: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