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与全球化竞争的双重压力下,国有企业应通过系统性框架提升内部审计效能。在以往审计中,主观判断的任意性与标准缺失的不确定性,不仅降低了审计结论的权威性,更使得风险防控长期处于被动响应状态。审计定性标准化体系的构建,通过统一规范与动态调整的双向赋能,为审计工作奠定了稳定可靠的基础,既能在复杂业务场景中精准定位问题本质,又能在制度更新中保持标准化体系的适应性。
立项精准化。审计定性标准化之后,可以对历史审计发现问题进行匹配,对各年度、各项目审计发现的每类问题发生频率、问题金额进行趋势分析和结构分析,揭示问题变化趋势,形成高风险领域清单。审计部门基于统一的问题定性与历史审计数据沉淀,可借助机器学习算法对历史审计发现问题台账进行深度挖掘,识别出风险演变的隐性规律。例如,通过聚类分析发现某类供应链漏洞常伴随合同审批周期异常,从而在立项阶段提前锁定关联业务模块作为优先审计对象。同时,审计定性标准库在对历年审计发现问题进行分析归类时获得的历年频次等数据,使跨年度、跨部门的风险矩阵图谱得以动态生成,系统可根据预设阈值自动标记风险升级的业务领域,推动审计计划从事后复盘转向事前预判。这种数据驱动的立项模式将有限的审计资源精准投向战略风险点,改变风险不可知状态下的全面审计导致的资源错配,有利于审计项目的选择和审计重点的确定。
此外,标准化框架下的风险清单并非静态工具,通过API接口,业务系统的风险数据能自动传输到审计平台,当监测到突发性风险信号时,可触发审计立项的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审计资源与企业风险态势的智能适配。如供应商管理系统将失信记录传输至审计平台,若某业务集中出现供应商失信记录时,则触发预警风险响应机制。
实施规范化。一方面,通过构建覆盖全业务全链条的分类框架与问题定性,审计人员不再依赖碎片化的主观解读,而是基于预设的同一颗粒度标签,如业务类型、表现形式、定性依据进行客观归因,使得同类问题同质化处理,减少审计过程中因审计人员个人经验、认知偏差导致的主观差异。另一方面,应用智能审计工作平台,自动识别票据异常、合同漏洞等高发问题,嵌入审计定性判定模型并推荐匹配的定性分类与法规依据,可在快速定位历史相似案例,减少重复性劳动的同时确保新发现问题能够按照既定规则纳入统一分析轨道,缩短审计周期并降低资源消耗。此外,标准化体系通过动态更新机制,将制度变迁、业务拓展等变量纳入规则调整范围,确保审计规范始终与企业治理需求同步演进。标准化的定性帮助审计人员精准把握核心问题和实质矛盾,深入剖析问题根源,确保审计证据充分、事实清晰、定性准确。
成果结构化。借助统一的审计发现问题定性标准构建“业务类型—问题定性—表现形式—定性依据—问题追责依据—整改措施”链条,深度整合问题、风险、制度与整改等治理要素,构建起动态更新的审计发现问题定性标准库,通过层级化设计,使审计成果突破碎片化局限,推动审计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跃迁。
在实操中,首先强化风险预警能力。通过分析历年审计发现问题或某类业务专项审计发现的问题,识别出特定业务环节中某类问题的高发趋势,使企业能够将审计资源优先配置至高风险领域,变被动响应为主动防御,既避免了以往审计的滞后性,又提升了监督效率。其次,通过建立项目总结机制,从审计项目的前期准备到审计现场的组织管理,再到方案的具体实施,对项目进行全面复盘,提炼固化经验,将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系统总结和深刻反思,探索形成一套适用于该类审计项目的审计模式,推进审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对于首次探索开展的审计项目或重大项目发现,系统梳理项目实施流程与方法,提炼审计技术成果,明确审计重点、证据类型与整改措施等,推动审计成果转化应用,实现内部审计从合规监督向价值创造的跨越。
整改高效化。为每个审计发现赋予明确的标签,例如将“资金管理漏洞”细化为“审批权限缺失”“支付流程滞后”等具体维度。审计人员无需耗费精力解读问题本质,可直接对标预设的整改路径与责任分工,缓解了以往整改中因问题界定不清导致资源浪费、审计建议空泛、执行落地难的顽疾。各部门职责边界在统一框架下得以清晰界定,促使财务、供应链等多方主体围绕共同目标形成合力,缩短整改周期,推动企业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优化转型。
(作者:陈卉楠 曾明 冯瑞瑜;单位: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