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服务热线:0851-12345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内部审计
探索以制度创新破解基层内部审计困局
打印本页 字号:

内部审计作为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单位内部管理的规范化、风险防控的常态化具有重要作用。基层审计机关在审计力量相对不足、审计任务日益繁重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听诊器”和“预警器”功能,特别是如何整合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监督力量,科学规范开展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海南省儋州市为例,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构建基层内部审计的新格局。



直面基层内部审计工作的现实困境


儋州市作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港产城” 融合发展的核心承载地,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迅猛。2023年,儋州市(含洋浦)固定资产投资突破800亿元,年均增长24.3%。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内部审计工作长期面临机构覆盖率低、专业匹配度低、内部机构质量控制低及成果运用率低等“四低”状态。

(一)机构覆盖率低

2024 年,儋州市359家单位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设有内部审计机构或履行内部审计职责的单位仅有17家(机关单位11家、事业单位2家、重点国有企业4家),占比4.46%。多数单位对内部审计工作不够重视,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在加强单位内部运营管理、完善治理结构、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经统计,儋州市应设未设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有15家,根据《海南省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第五条“管理和使用政府性资金、社会公共资金数额较大,或者所属单位较多的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应当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规定,15家单位2023年度使用预算资金超过1亿元,均未设立内部审计部门。部分已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单位,未真正系统全面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重量轻质的现象明显,仅制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后便束之高阁,尚未开展实质工作,未能发挥内部审计在单位管理控制中的促进作用。

(二)专业匹配度低

全市内部审计 部门审计人员41人,其中专职人员仅8人,占比19.51%;兼职人员33人,占比80.49%。内部审计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26人,占比63.41%;大学专科学历15人,占比36.59%。会计专业5人,占比12.2%;其他专业36人,占比87.8%。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4人,占比9.76%。

(三)审计质量控制低

随着海南自贸港红利的释放,基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不断增加。经了解,儋州市大部分行政单位在政府投资领域面临着质与量的问题。一是部分单位未认真审查招标代理机构编制的招标文件,项目招标存在以“在海南地域设有服务维修站、维修站服务人员必须有海南人”“项目拟派总监理工程师具备13年或以上注册监理工程师资格”等不合理条件限制和排斥潜在投标人现象。二是部分单位未对中介报告抽查核实,委托事项存在超标准设计、超标准批复、虚增招标控制价等问题。如业主单位某公司负责的鲁州市那大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工S程等10个项目招标控制价编制不严谨,导致虚增招标控制价1582.92万元。三是部分单位未核查监理履职情况,存在监理“走过场”、出具虚假报告等严重舞弊及弄虚作假行为,项目建设存在安全隐患和投资风险。如某中学标准化建设附属工程项目,监理单位监理缺位、现场质量监督不严,对未按图施工和偷工减料的情况视而不见,导致看台发生沉降,多处已塌陷、损毁。四是工程结算报告严重偏离事实,存在虚增工程量、未实地现场踏勘工程签证虚增造价、错套定额等现象,导致多计工程款。抽查2021年到2023年期间的61个项目,发现结算审核报告违背事实,造成财政资金损失,涉及3269.69万元。

(四)成果运用率低

部分单位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仅出具审计报告,对问题整改推动缓慢甚至搁置不理,内部审计整改工作流于形式,且相关主管部门对整改不力、消极整改、整改不彻底的单位缺乏有效的问责处理机制,形成“破窗效应”,致使审计部门实施审计时,发现相关部门“牛皮癣”顽症,“屡审屡犯”现象屡见不鲜。如市某国有企业收到《财务收支情况审计报告》中涉及16个问题,时隔两年仍有5个未完成整改,尤其是“未建立健全‘三重一大’决策事项配套制度”“项目建设成本控制不严格,未建立成本管理制度”等问题,相关制度自收到审计报告5个月仍未出台,公司领导班子对实行“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对财务管理随意性、 盲目性较大。



制约基层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原因


调研发现,基层内部审计长期面临“先天不足”与“后天失调”的双重困境。制度缺位导致监督“无章可循”,认知偏差引发履职“动力衰减”,资源桎梏制约效能“提质升级”,三者交织形成制约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制度上,顶层设计不健全,执行约束乏力。当前,儋州市没有明确的内部审计规范性文件来约束相关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意识不足,目标不明确,审计结果达不到预期效果。

认知上,风险防控意识薄弱,内生动力不足。很多单位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在单位经济风险防范方面的重要作用,已经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的企事业单位,存在重量轻质的现象,还未系统全面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资源上,人财物保障缺位,专业能力滞后。受人员不足、人才缺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设立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内部审计人员,很多内部审计机构将业务外包给社会审计人员,导致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不高。


建立推动内部审计改革 “三位一体”新体系


面对海南自贸港建设带来的资金监管、重大项目风险防控等新挑战,儋州市审计局深刻认识到,传统内部审计模式已难以适应改革发展需求,必须刀刃向内推进系统性变革。

( 一)制度筑基,构建全域覆盖的监管体系

一是健全顶层设计。推动儋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儋州市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明确内部审计工作应当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拓宽内部审计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审计监督效能,全面贯彻“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总要求。重点对内部审计的领导管理体制、机构职责、人员配置、审计程序、审计整改和结果运用、业务指导和监督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

二是健全动态监管体系。对全市各业主单位自行委托第三方公司进行结算审核的结果实行备案制,并对备案的项目材料实行分类审核,对发现的细小问题及时督促业主单位修正,对审核发现的重大问题纳入审计年度计划,进行专项审计。同时,建立审计预警提醒函工作机制,对全市重大政府投资审计项目发出提醒函,实现审计监督从事后把关向全程预警的战略转型。建立“备案抽审制”和“提醒制”双轨并行机制,既强化了审计监督的精准性和时效性,又助力各单位完善内部控制流程、降低管理风险,实现审计成果向治理效能有效转化。

(二)机制创新,构建协同监督大格局 

一是创新建立联动机制。创新构建“监督+” 工作模式,与纪检监察、巡视巡察等部门联合出台协同机制和监督 制度,实现监督工作优势互补、各项监督“同频发力”,推动监督成果深度转化为治理效能,促进各单位在协同监督倒逼下,主动完善内部控制流程,形成“以监促治、监治融合” 的良性发展格局。 

二是创新审计成果转化体系。构建审计整改体系,借助“多监督主体合一”“监督一张网”等网上督查平台,联合纪检监察、组织、人大等部门,通过现场督导、分类督导等方式推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聚焦核心业务领域风险防控,将审计成果嵌入内部控制优化与绩效考核体系,促进单位内部控制常态化监管机制,促进治理效能系统性升级。

三是加强对内部审计协会的指导。严格协会负责人政治审核,加强对协会增补工作的管理指导;发挥内部审计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吸收各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加入内部审计协会,主动接受审计机关的政策和业务指导,为审计机关履行好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和监督职责建言献策、贡献力量,推动发挥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的监督合力。

(三)人才强基,锻造专业化内部审计队伍

一是利用儋州市内部审计协会服务平台,开展内部审计人员能力提升培训,围绕财务收支、风险防控等内容,通过“理论+实操+案例研讨”模式进行授课,解答当前内部审计工作“怎么看”的困惑,讲清“怎么办”的思路,更手把手教“怎么干”的方法,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 

二是实行“ 以审代训”,组织各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市审计局实施的审计项目,根据各单位业务领域的不同,安排到审计局的各业务审计组,通过“一对一带、手把手教” 的方式参与审计项目,锻炼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同时建议设有内部审计部门的单位在人才招录时充分吸收法律、计算机、行政管理、环境工程等方面的人才,选配更多年轻化、专业化的人才加入内部审计队伍。(作者:齐和平、王毓酋,单位:海南省儋州市审计局)


来源:《审计观察》杂志2025年第5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